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,要進一步加大農村改革力度,把加強農村環境保護作為一項重要的目標任務來抓。農村環境管理長效機制是農村環境保護的基礎保證。近年來,海門市成為江蘇省首批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試點市之一,海門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村環境保護工作,結合實際,建立四大機制,對如何推動農村環境的常態化管理工作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嘗試。
建立一體化的組織管理機制。海門市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從實際出發,采用了“市督察指導——鄉鎮組織實施——村參與管理”的運行模式。各鄉鎮都建立了具備法人資格、實行獨立核算的“保潔服務中心”,負責農村生活垃圾處理、溝河整治、農村道路保潔及村莊管理工作。
這一做法得到了省、市有關領導的充分肯定,不但在機制上有獨到創新,而且在實際上也顯現了成效,農村環境面貌“臟、亂、差”的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和改善。在工作中,我們通過明確保潔人員的工作任務和目標要求,對工作績效考核和工資發放一體化管理,以各村保潔人員的考核成績來確定各村的環境建設考核分值,以此督促村級組織重視參與和切實抓好農村環境的長效管理工作。
建立多元化的資金投入機制。農村環境保護是一個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,需要組織大量人員長久地從事這項工作。統計數據顯示,全市目前有1200多名農村保潔人員,這批人是海門市農村環境長效管理的基礎力量,是實現海門市農村環境美化的關鍵保證。同時,要確保這批人安心負責地做好工作,按照平均每人每月700元~800元的工資計算,全市每年必須投入約1000萬元~1200萬元資金。
實踐證明,資金投入是搞好農村環境治理的保證,資金配套如果不到位,長效管理將很難到位。一方面鄉村兩級要克服困難,確保配套資金到位;另一方面要拓寬資金來源渠道,按照有關文件要求對農村企業單位進行保潔收費,同時積極收取農村衛生保潔費的嘗試,多渠道增加農村環境長效管理資金的來源。
建立深入化的環境宣傳機制。目前,“人人關心環境整治、人人支持環境整治、人人參與環境整治”的氛圍還不太濃厚,有的地方群眾對環境質量的要求很高,而自己動手參與環境管理的責任感還不強。因此,必須建立深入持久的環境宣傳教育機制,除了通過拉橫幅、貼標語、廣播報紙等宣傳外,要加大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力度,對破壞農村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曝光,使人人珍愛環境,自覺保護環境成為現代社會的一種思想行為規范,從而使農村環境整治成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愿和行動。
建立現代化的垃圾處理機制。海門市通過幾年來的規范化管理,農村生活垃圾基本形成了集中處置的格局,全市各行政村都設置了一個以上的垃圾填埋場,及時解決生活垃圾的去向問題。海門市的城市生活垃圾已經由集中填埋轉為送啟東焚燒發電,農村生活垃圾也要嘗試切實可行的處置方法。一些農村人口多并有條件的鄉鎮,應試點性地建設垃圾中轉站,將垃圾壓縮打包后直接送到啟東焚燒廠處置。同時,也可以發展適應農村實際的新興環保產業,嘗試性地建設一些農村小型生活垃圾焚燒廠。做到既能實現農村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,又能實現農村生活垃圾的資源化利用,最大限度地減輕農村環境治理的資金壓力。(陳富強 朱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