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從有關部門獲悉,盡管世界經濟低迷,但宜興市已連續20個月保持30%以上的經濟增幅,外貿出口增幅位列江蘇省前茅和無錫市首位。談到這個成績,宜興市委書記蔣洪亮將其歸功為“支柱產業高端化、新興產業規模化、傳統產業品牌化”戰略的實施。
在一手抓淘汰、一手抓培育的經濟棋局中,精明的宜興人,巧妙地以環保布棋局,帶動產業結構調整,贏得發展先機。
為高附加值產業發展騰出空間
歷史上,宜興市是一個“雙面人”:既是有名的環保之鄉,又是一個結構性污染嚴重的區域,僅小化工企業就有800多家。
隨著宜興市創建國家生態市工作的逐步深入,從前那種高耗能、高污染、低效益的增長模式走到了盡頭。近年來,宜興市關閉124家礦山企業和284個采石宕口,拆掉軋石機381臺、石灰窯263座,關停并轉小化工生產企業408家、琉璃瓦生產企業138家,拆除水泥機立窯42座、倒焰窯318座。
“宜興市70%的旅游資源在湖氵父鎮,留住湖光山色,就可以永續發展。”湖氵父鎮鎮長張敏說。湖氵父鎮是上海、蘇州、無錫、常州的主要建材供應地,軋石子、燒石灰和琉璃瓦是主業,以前的湖氵父鎮可謂炮聲隆隆、車輪滾滾、硝煙彌漫,全鎮1500多輛建材運輸車一上路行駛,200米外就看不清人影。3年來,湖氵父鎮一舉關掉了全部采石宕口、42臺軋石機和6家琉璃瓦企業,經濟結構調整使鎮村兩級財政收入一年減少近1000萬元。但湖氵父鎮很快就嘗到了綠色生產力帶來的甜頭。2007年,生態游客人數從上一年的530萬上升到1200萬,2008年達1560萬,以溶洞、茶園和竹海為主的旅游資源,使當地人均年純收入超過1萬元。
太華鎮以前是全國有名的油漆之鄉,化工產業約占全鎮經濟的1/3。在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中,太華鎮與33家化工生產企業簽訂關停協議。目前,這些企業已全部關停完畢。通過淘汰落后產業,為高科技、高附加值產業騰出發展空間。如今,這里有一流的紡織、印鐵薄板、竹木制品和發光電子等生產線。
推進節能減排,發展循環經濟
宜興國力助劑廠是宜興市首家省級節水示范型企業,原來一天用水量達1000噸。通過節水技術改造后,現在一個月的用水量只需1000噸。在宜興生態農業基地,豬糞發酵的沼氣被當作燃料,多余的沼氣用來發電,沼液作為有機肥用于種植業,而種植業生產出來的飼料再用來喂豬,既環保又節約成本。宜興協聯讓熱電廠和兩個傳統污染企業實施廠內循環,熱電廠用生產檸檬酸的廢水培養細菌,再讓細菌“吃掉”燃煤發電產生的二氧化硫,生成的硫磺一年能賣1000萬元。電廠產生的粉煤灰、水渣和檸檬酸廠生產的硫酸鈣、菌絲體經處理后分別作為水泥生產的原料,每年能帶來2000多萬元的收入。
恒來建材上馬的純低溫余熱發電項目不僅每年能發電7000萬千瓦時,使企業節電30%,而且發電時不排放溫室氣體。企業以每噸8.5歐元的價格向英國瑞碳投資有限公司轉讓了溫室氣體減排量。企業負責人說:“這筆交易,每年能給企業賺回3000萬元。”目前,宜興市有6家水泥企業上馬了低溫余熱發電項目,每年可節煤10萬多噸,還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3.5萬噸。據測算,6個項目通過清潔發展機制,將產生200多萬美元的效益。
做強朝陽產業,打造孵化基地
總投資超過6億元的中國(宜興)國際環保科技數碼港現已落戶宜興市高塍鎮。環保科技數碼港總規模達40萬平方米,將依托宜興市環保產業基礎,以“市場促進產業、產業帶動經濟、經濟繁榮市場”為目標,全力打造國際環保企業孵化基地,最終使之成為我國環保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重要窗口。
“宜興市高塍鎮環保產業發展較早,目前,全鎮環保產業年銷售收入達50多億元,以水處理為主,包括固、氣、聲及配套類產品等六大類200多個系列、2000多種產品,已形成較為完整的環保產業體系,是我國環保產業最密集的生產區。”高塍鎮黨委書記宗國平坦言。